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贊可
D.布魯納
2.教育人類社會共始終,為一切人一切社會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長和社會生活的延展與發(fā)展不可缺少的手段,這表明教育具有(? )
A.階級性
B.歷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3.社會成員經由教育的培養(yǎng)、篩選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會區(qū)域、社會層次、職業(yè)崗位以及科層組織之間的轉換和調動。這種教育的功能是(? ?)
A.社會流動功能
B.文化傳遞功能
C.社會改造功
D.人口控制功能
4.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于1762年發(fā)表了小說體的教育名著,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這部教育名著是(? )?
A.《理想國》
B.《巨人傳》
C.《教育論》
D.《愛彌兒》
5.不同時期、地域、民族和階層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習性,無不打上歷史地域、民族和階層的烙印,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別。這種現(xiàn)象表明的影響人發(fā)展的因素是(? ?)
A.遺傳因素
B.社會環(huán)境
C.教育影響
D.個體實踐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方向和內涵的因素(? )
A.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特點
B.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產力水平和政治經濟制度
D.文化傳統(tǒng)和教育傳統(tǒng)
7.李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深入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發(fā)展水平、興趣、愛好和特長。引導學生揚長避短,發(fā)展個性,不斷促進學生的自由發(fā)展。李老師的這種做法適應了人身心發(fā)展的哪一特點?(?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連續(xù)性
D.差異性
8.像任何事物的發(fā)展一樣,學生品德的發(fā)展也是由其內部矛盾推動的。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內部矛盾是(? ?)?
A.社會道德要求與學生現(xiàn)有品德發(fā)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B.學習德育要求與學生現(xiàn)有品德發(fā)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C.學生品德發(fā)展的社會要求與學校德育要求之間的矛盾
D.學生品德發(fā)展的新需要與其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9.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其區(qū)別于人類一般認識的特點是(? ?)?
A.主動性、閱讀性和引導性
B.探索性、間接性和引導性
C.間接性、引導性和簡捷性
D.間接性、引導性和復雜性
10.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guī)定,我國普通高中階段的課程設置方式是(? ?)??
A.以分科課程為主
B.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結合
C.以綜合課程為主
D.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結合
11在一定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jù)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方案,以綱要形式編制的關于教學科目內容,教學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資源開發(fā)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 ?)
A.課程計劃
B.課程標準
C.教學方案
D.教學指南
12在某個時期內,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個時期,同樣的刺激則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這個時期稱為(? ?)
A.關鍵期
B.發(fā)展期
C.轉折期
D.潛伏期
13.圖1是由三個扇開和三條折現(xiàn)組成,但是人們會把它知覺為兩個三角形和三個圓形怏的知覺特性是(? ?)
A.整體性
B.選擇性
C.穩(wěn)定性
D.恒常性
14.按照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理論,12-18歲個體心理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 ?)
A.強化自我主動性
B.培養(yǎng)勤奮感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獲得親密感
15.下列教師課堂行為中,體現(xiàn)教師正確運用無意注意規(guī)律的是(? ?)
A.對教學重點在語音語調上予以強調
B.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上課走神時,立即點名批評
C.講課前公布學生成績
D.用彩色粉筆把黑板邊緣裝飾得格外醒目
16.地理老師教學生記憶[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乞力馬扎羅山”時,為方便學生記憶,將之戲稱為“騎著馬打著鑼”。這種學習策略屬于()
A.復述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組織策略
D.元認知策略
17.英語老師先教學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單詞,再教羊肉、豬肉、牛肉、胡蘿卜、辣椒、西紅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單詞,并要求學生把后者放入到前者的類中。這種只是學習屬于(? )
A.下位學習
B.上位學習
C.組合學習
D.并列學習?
18.當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許久的難題時,小明感到無比興奮、激動,心理學將小明此時的情感體驗稱為(?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19.小東每次鎖門離家后,明知已鎖過門,但總是懷疑門沒鎖上,非要返回檢查才安心他的這種行為表現(xiàn)屬于(? ?)
A.強迫恐懼
B.強迫焦慮
C.強迫觀念
D.強迫行為
20.在小組討論中,關于什么是道德行為培養(yǎng)的關鍵,同學們有下列四種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確的是 ()
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B.形成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D.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21.教師在課堂上提問一些有難度的問題時,通常會不由自主地將眼光停留在那些優(yōu)秀的學生身上,這種現(xiàn)象反映的是()?
A.從眾反映
B.木桶效應
C.期待效應
D.投射效應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題,每小題8分,共32分)判斷正誤,并判斷理由。
22.德育的起點是提高道德認識。
23.教學具有教育性。
24.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想象。
25.負強化和懲罰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簡述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領域。
27.簡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
28.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
29.簡述態(tài)度與品德形成的三階段及其主要內容。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30.某市教育局最近出臺一項改革措施,審查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益,對效益高的學校實頃斜政策,加大投資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學生學業(yè)成績、升學率等為主要指標的評價體系,然后依據(jù)這一指標體系,由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評估專家和學校三方組成評估小組,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逐一進行評估,評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學校,高效益學校評出后,由政府出面對這些學校加大投資力度,以確保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據(jù)市教育局有關人士稱,這項措施的出臺將改變以往那種重點學?!敖畼桥_先得月”的局面,因為評估的結果很有可能表明不一定等于效益高的學校,一般學校也并不一定等于效益低的學校。
問題:試運用我國義務教育發(fā)展的理念和政策,評論該市教育局的這項改革措施。?
31.賈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實驗,是學習遷移研究的經典實驗之一,他將被試分成兩組。要他們練習用標槍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實驗前,對一組講授了光學原理,另一組不講授,只能從嘗試中獲取一些經驗,在開始投擲練習時,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處。結果,講授過和未講授過折射原理的被試,其成績相同。這是由于在開始測驗中,所有被試都必須學會運用標槍,理論的說明不能代替練習。當把水下12英寸處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處時兩組的差異就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未講授折射原理一組的被試不能運用水下12英寸處的投擲驗以改進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處的投擲練習,錯誤持續(xù)發(fā)生;而學過折射原理的被試,則能迅速適應水下4英寸處的學習情境,學得快,投得準。
(1)賈德在該實驗基礎上,提出何種學習遷移理論?(4分)
(2)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么?(4分)
(3)依據(jù)該理論,產生學習遷移的關鍵是什么?(5分)
(4)該理論對教學的主要啟示是什么?(5分)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
【解析】夸美紐斯的著作是《大教學論》,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并詳細闡述了學制和班級授課制。故正確答案為A?
2.【答案】C
【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人類存在,就存在著教育。故正確答案為C。
3.【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是指社會成員通過教育的培養(yǎng)篩選和提高,能夠在不同的社會區(qū)域,社會層次,職業(yè)崗位,科層組織之間的轉換調整和變化,以充分發(fā)揮其個性特長,展現(xiàn)其智慧才能,實現(xiàn)其人生抱負。故正確答案為A。
4.【答案】D
【解析】盧梭是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主張培養(yǎng)“自然人”,其代表作是《愛彌兒L》。故正確答案為D。
5.【答案】B
【解析】題干中不同時期、地域、民族和階層中生活的人具有歷史、地域、民族和階層的烙印是因為受到了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故正確答案為B。?
6.【答案】C
【解析】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制約教育的性質、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內容的取舍等,故本題選C
7.【答案】D
【解析】差異性是指每個人的發(fā)展優(yōu)勢(方向)、發(fā)展速度、高度(達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萬別的。題目中,針對學生不同發(fā)展水平、興趣、愛好和特長,發(fā)展個性促進自由發(fā)展體現(xiàn)的就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差異性的特點。
8.【答案】A
【解析】品德各要素間互相都有矛盾,其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也是推動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動力。
9.【答案】C
【解析】教學過程就其實質來說,是人類認識過程的一種形式,受認識論一般規(guī)律的制約。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的認識活動又不完全等同于人類一般的認識活動,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即間接性、引導性(或稱領導性)和簡捷性(或稱經濟性)
10.【答案】A
【解析】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guī)定,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11.【答案】B
【解析】課程標準是指在一定的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jù)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方案,以綱要的形式編制的關于教學科目內容、教學實施建議及課程資源開發(fā)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的主要依據(jù),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12.【答案】A
【解析】人的發(fā)展的不干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發(fā)展的成熟機制,抓住發(fā)展的關鍵期,不失時機地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健康地發(fā)展 。故正確答案為A。
13.【答案】A
【解析】知覺的整體性指我們對客體的知覺總是以自己的過去經驗來補充當時獲得的感覺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的整體。個體將圖片知覺為兩個三角形和三個圓形,是根據(jù)自己的經驗補充圖形信息形成的,符合知覺的整體性。故正確答案為A。
14.【答案】C
【解析】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的發(fā)展貫穿于個體的一生,整個發(fā)展過程可以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12-18歲個體的發(fā)展任務是培養(yǎng)自我同一性。故正確答案為C。
15.【答案】D
【解析】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fā)生的注意。教師將黑板邊緣用彩色粉筆裝飾的格外醒目,引起了學生的視覺刺激,將注意力轉移到黑板上,正是運用了無意注意的規(guī)律進行課堂教學。故正確答案為D。
16.【答案】B
【解析】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乂的深層加工策略。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理解性的記憶策略,新信息與其他信息建立的聯(lián)系越多,就越容易記憶。對于缺乏內在聯(lián)系或意義的材料,可以采用人為添加意乂的方式。題干中地理老師為教學生記憶“乞力馬扎羅山”,將之稱為“騎著馬打著鑼是對缺乏意義的材料人為添加意義,屬于精細加工策略。故正確答案為B。?
17.【答案】A
【解析】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題干中英語老師先讓學生學習上層概念,后學習下層概念,再要求學生把新學習的下層概念納入到原有上層概念中。屬于下位學習。故正確答案為A??
18.【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中產生的情感體驗。理智感主要表現(xiàn)為好奇心、求知欲、質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強烈愿望等。例如,人對新異事物會產生興趣和好奇心,對不認識的事物會有新奇感和疑慮感,在解決疑難可題時,就會產生喜悅的情感;遇到問題尚未解決時,會產生疑慮的情感。對科學真理的熱愛、堅信等,對謬誤和偏見的蔑視等,都屬于理智感的范疇。題干中小明的情感體驗屬于理智感。故正確答案為B。?
19.【答案】D
【解析】強迫性障礙又稱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為緩解強迫觀念引起的焦慮而服從性的從事該行為。題干中學生表現(xiàn)為強迫行為,屬于強迫性行為。故正確答案為D。
20.【答案】D
【解析】道德行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xiàn)出來的對待他人和社會的有道德意義的活動。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需要經過不斷練習,養(yǎng)成道德習慣。道德習慣可以使人的道德行為達到自動化。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可以使學生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道德行為。因此,道德行為培養(yǎng)的關鍵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故正確答案為D。
21.【答案】C
【解析】期望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爾塔效應”。是指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tài)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fā)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后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題干所述為期待效應。故正確答案為C
二、辨析題
22.【解析】此觀點錯誤。
(1)德育過程就是學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提高的過程。道德認識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品德觀念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情感是學生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道德意志是調節(jié)學生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標志。
(2)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鍛煉品德意志和培養(yǎng)品德行為習慣。德育過程一般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但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又具有多種開端,可根據(jù)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shù)拈_端。(3)作為一名教師,應意識到品德的構成要素具有多種開端,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23.【解析】該說法是正確的。
(1)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內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傳遞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tǒng)一。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品德修養(yǎng)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
(2)教學的教育性規(guī)律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為學生積極地學習知識提供動力;貫徹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tǒng)防止兩種極端傾向。
(3)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應傳遞科學知識,還要貫穿思想品德教育,將知識和思想品德結合起來。
24.【解析】此觀點錯誤。
(1)記憶的三級模型包括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短時記憶指信息一次呈現(xiàn)后,保持時間大約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過1分鐘的記憶。長時記憶是指保持時間在一分鐘以上、直到許多年甚至終身保持的記憶。
(2)在短時記憶中,信息的保持時間是有限的。[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復述,便可以進入長時記憶,得以繼續(xù)保存;如果它們得不到復述,就會很快消失掉。因此,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復述。
(3)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重要的知識進行復述,使得重要知識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得到長期保存。
(4)綜上所述,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復述而不是想象,題干觀點錯誤。
25.【解析】此觀點錯誤。
(1)強化有正負之分,負強化通過終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強行為反應的概率。懲罰是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后,呈現(xiàn)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發(fā)生的過程。
(2)負強化的目的是提高行為反應的概率,而懲罰的目的是消除或抑制某行為反應。?
(3)因此,負強化和懲罰本質并不相同。
三、簡答題
26.【解析】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基于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tài)。主要領域包括了
(1)信息技術教育(2)研究性學習;(3)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4)勞動與技術教育。??
27.【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包含以下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學生;
(2)教導學生學好功課
(3)組織班會活動
(4)組織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和指導課余生活
(5)組組織學生勞動;
(6)協(xié)調各方面對學生的要求;
(7)學生操行評定;
(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和總結
28.【解析】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同化新知識的過程,其結果是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或改組。?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認為知識不是對現(xiàn)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具體個體之外對知識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依據(jù)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這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2)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的社會互動性、主動建構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常常需要通過與其助學者組成的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的意義建構者。同時,知識不可能脫離情境而存在,因此,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相結合。
(3)建構主義的學生觀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己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29.【解析】
(1)一般認為,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
(2)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jù)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xiàn)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行為。
(3)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與依從相比認同更深入一層,它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wěn)定性等特點。(4)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四、材料分析題
30.【解析】
第一,義務育指的是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國家、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予以保障的國民基礎教育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出臺的任何政策和
措施必須以保障義務教育的發(fā)展為前提,促進義務教育效率的體提高為目的。
第二,促進公平是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
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該市政府在出臺政策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均衡發(fā)展
第三,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草發(fā)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
發(fā)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質量保障體系。該市政策的出臺應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不僅僅是學生成績和升學率作為標準。我國義務育法明確規(guī)定,不得設立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均衡分配義務教育資源
該市出臺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發(fā)展需要,合理分配教義務教育是國家基礎教育,關乎國民素質的提升。因此,政府應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促進義務的健康發(fā)展。?
31.【解析】(1)賈德在該實驗基礎上,提出了概括化理,又稱經驗內化理論
(2)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景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他認為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后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先前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運用于后面的學習中。對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遷移效果也越好。
(3)根據(jù)該理論得出,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體所獲得經驗的類化。
(4)該理論對教學的主要啟示是:根據(jù)概括化理論,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強調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學習與掌握。這些原理掌握的程度越高,遷移到類似問題中的效果也就越明顯。